每经记者 林姿辰 每经编辑 杨夏
经历了多年内卷,创新药企在2023年继续感受着寒意,“卖水人”CXO(医药外包企业)也随之陷入复杂情绪:一方面,相关公司裁员、削减产能的消息不断传出,另一方面,新锐技术层出不穷,部分赛道融资持续火热。在市场情绪低迷之际,如何丢卒保车、养精蓄锐,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超越追平国际差距,成为CXO和部分生命科学工具公司眼前的问题。
10月26日,围绕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和应科咨询在北京联合举办了《每经大健康闭门圆桌·CXO及生命科学工具专场》,这是第二场每经大健康闭门圆桌,聚集了两家新药临床前CRO(医药研发外包企业)百奥赛图、大橡科技,基因测序上游公司齐碳科技,药械上市后综合服务平台爱永星辰,以及一级市场投资机构鼎晖投资,共同畅谈创新药械“加速器”的明天。
《每经大健康闭门圆桌·CXO及生命科学工具专场》参与者合影。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寒意中练好基本功
随着资本市场趋冷,新技术公司的估值较前几年出现了一些变化。鼎晖投资VGC高级合伙人柳丹博士表示,横向比较看,医疗大健康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潜力巨大,仍是未来机构投资的重点板块,但在短期内投资机构的策略正在发生转变——积极出海的企业、拥有颠覆性技术的企业、发展方向契合国家政策长期支持的企业将更受机构青睐。
鼎晖投资VGC高级合伙人柳丹博士。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需要承认的是,在创新药市场信心出走的当下,国内CXO及生命科学工具公司可能确实在融资环节遇到困难,因此更多企业开始寻觅海外融资机会,或者储粮过冬。“对于业内企业,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以及储备弹药过冬,保证12个月以上的运营现金流,是一条基本的生命线。”柳丹说。
而据百奥赛图药理药效部总监李镝锐观察,为了守住现金流这一生命线,去年开始有很多创新药企业砍掉自有研发管线,其中临床项目占比较多,可能会对毒理安评、CDMO(医药研发生产外包)等企业影响较大;由于临床前项目耗资相对较少,缩减幅度更小,虽然也有很多临床前管线缩减,相对来说对上游CRO的影响小一些,特别是资源驱动型的CRO。同时,为了实现现金流的增长,更多企业将目光瞄准海外市场,license-out(授权合作)项目明显增加。
李镝锐认为,这是企业研发趋于理性的表现,与此类似的还有资本方更偏向创新项目,以及政策端倡导改变新药研发同质化的明确态度。从项目类型看,肿瘤业务订单正在减少,自免领域的皮炎、哮喘等慢性疾病的订单正在增加,这是头部企业散发的新信号,即在PD-1肿瘤药物热度消退后,自免领域、代谢领域和抗衰老领域正在出现新机会。
百奥赛图药理药效部总监李镝锐。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作为药械上市后综合服务平台,爱永星辰是离市场最近的公司之一,其科技团队CEO杨晓栋表示,今年医药行业受大环境影响走势不佳,医疗反腐为市场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但企业仍要在悲观声浪中保持乐观。目前,生物医药板块正在逐渐触底;从长期看,医药消费作为刚性需求存在大量机会,具有创新能力的公司和产品将不断涌现。
爱永星辰科技团队CEO杨晓栋。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创新药物层出不穷的同时,辅助创新药研发的生命科学工具也在迎来突破。专注基因测序技术的齐碳科技和研制类器官芯片的大橡科技便是其中典型代表。齐碳科技创始人、总经理胡庚表示,基因测序技术是推动创新药物治疗靶点发现的重要工具,纳米孔单分子基因测序是目前最新一代基因测序技术,除了齐碳科技,目前全球只有英国上市公司ONT实现了产品量产,目前公司面临的挑战包括产品升级、用户使用偏好的重塑以及商业推广的探索,在医疗器械许可证正式获批之前,产品更多应用于医疗科研等场景。
齐碳科技创始人、总经理胡庚。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大橡科技医学总监王意则认为,公司的类器官芯片模型基于更高的人源化程度,有望为新药研发提供更高的临床前与临床研究一致性,而类器官芯片模型的技术标准化还需要多方合作共建。尽管目前医药行业面临阶段性缩紧,然而在基础科研领域仍存在大量机会,企业目前应一方面继续做好产品合规和市场准入,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基础科研市场,努力度过寒冬,未来才能更好地为企业和临床客户服务。
大橡科技医学总监王意。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生命科学工具承载创新希望
从最初的提供检测数据、性能参数以及简化流程,到选择临床治疗手段、随访随诊治疗调整,生命科学工具在临床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可以借结论性观点辅助、指导新药研发。应科咨询合伙人满乐就在会上表示,从运行逻辑来说,生命科学工具与CXO行业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都扮演着“为挖金矿者卖水”的角色。生命科学工具在创新技术领域的探索,为CXO拓宽业务范围提供了新的可能,更从精准度、安全性、流程优化的角度为创新药物研发提速。
例如,在药物评价端,类器官模型是更接近原生状态与功能性的人源三维细胞模型,可用于药物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评估,且较传统模型在仿生性、高通量及标准化等方面更具优势,被很多人视作动物模型的替代。尤其是在缺乏合适的动物模型或者动物模型难以构建,以及动物模型的疾病表型与人体差异比较大的场景,类器官模型大有用武之地。除药物研发外,类器官模型在临床精准诊疗中同样应用前景广阔,可用于肿瘤患者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胡庚表示,基因测序技术把过去要靠生物实验、化学实验甚至医生经验解决的问题,变成了生物信息学问题、用计算机解决的问题,对传统的药物治疗靶点发现、肿瘤诊断带去了革命性改变,但与目前的AI(人工智能)大模型相比,基因测序技术还需要积累更多数据,未来在新药研发、临床诊断、疗效评估、预后预测等领域将展现出更大的应用空间。
“无论是早期的学术研究,还是诊断原材料及精密设备,或者创新药研发与生产的上游支撑,生命科学工具都会是支撑下游应用创新的核心价值因素之一,可能是创新的源头,或是解决问题的钥匙。”会上,柳丹同样表达了对生命科学工具未来应用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鼎晖VGC已经累计投资了包括超过10家生命科学工具企业。
在柳丹看来,生命科学研究工具是生物相关产业底层支撑,任何一种生命科学工具,都会经历从科研到转化、再到临床的扩大过程,这一过程中也会逐步提升产品的覆盖范围,最终串联起宏大的图谱,从“工具”端引发药物领域更大的创新。“我个人尤为看好在生命科学工具领域中技术领先的企业、具有广阔市场空间的企业和真正作出技术差异化的企业。”
“合规中最重要的字是‘真’,你真的要有技术。”杨晓栋也对技术作为核心要素表达了赞同。他表示,技术是创新药赛道竞争的关键要素,一家企业如果有不断迭代的技术成果,甚至能实现细分赛道的技术突破,将会在定价和研发资金上形成独特优势,推动企业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封面图片来源:视觉中国